1.面对西方石油“限价令”,俄方正在酝酿三个选项

2.俄罗斯是发达国家吗

3.只有200万人口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50年的苏联统治的?

4.苏联是怎么解体的

面对西方石油“限价令”,俄方正在酝酿三个选项

立陶宛油价最新消息_立陶宛最新资讯

据路透社12月7日报道,据俄罗斯《商业日报》7日报道,为了对抗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石油设定的价格上限,俄罗斯正在考虑三个选项,包括禁止向一些国家出售石油,以及设定原油售价最大折扣。

报道称,《商业日报》援引两名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匿名消息人士的话说,克里姆林宫和俄罗斯正在考虑禁止向所有支持西方限价措施的国家出售石油。

报道称,这一选项还将禁止上述国家通过中间商购买石油,而不只是禁止它们从俄方直接购买。

俄方正在考虑的第二个选项是,禁止包含价格上限条件的出口合同,无论买方是哪个国家。

据报道,俄方的第三个选项是,设定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相对于国际基准油价的最大折扣。

此前,七国集团、欧盟和澳大利亚对俄罗斯石油设定的价格上限于12月5日开始生效。它们规定,通过海运出口的俄罗斯石油价格最高不能超过每桶60美元,试图以此限制俄罗斯为其在乌克兰军事行动提供资金的能力。

相关新闻

牛弹琴:西方出高招严厉制裁俄就看普京怎么反击了

这是一场激烈的较量,接下来,就看俄罗斯怎么应对和反击了。

因为西方已经又率先出招,对俄罗斯石油价格设上限,每桶不超过60美元。

不仅仅是欧盟,所有西方七国和澳大利亚,从12月5日开始,都将执行这个价格。

按照西方官员的说法,这是迄今西方对俄罗斯最严厉的一次制裁。

毕竟,石油出口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欧盟又是俄罗斯石油出口的主要对象之一。

按照西方统计,自今年2月俄乌冲突以后,虽然西方制定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措施,但俄罗斯仍向欧盟出售石油赚取了670亿欧元,超过了俄罗斯600亿美元的年度军事预算。

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这是在打欧盟自己脸;不进口俄罗斯石油,欧盟自己受不了。

怎么办?

西方于是想出了一个高招,限定石油价格,俄罗斯你可以卖,但最高价格就是我这个价格,这其实是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釜底抽薪。

欧盟委员会冯德莱恩说得很明白,价格上限有三个目标:

1,强化西方制裁效果;

2,减少俄罗斯的收入;

3,稳定全球能源市场,俄罗斯也可以通过欧盟交易商出售给第三国,但不能超过这个限价。

60美元,也是有讲究的。要知道,目前国际油价大概在每桶85美元,德国等国最初拟定的最高限价,在每桶65至70美元间。但波兰、立陶宛等对俄强硬派强烈反对,要求必须更低。

争吵了几个星期,最后西方集体拍板,就60美元。

毫无疑问,如果以这个价格出口,将极大减少俄罗斯的收入。

而且,自己的石油,主动打折是一回事,被对方逼着打这么大折扣,这是对俄罗斯的巨大羞辱。

俄罗斯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当即表示,俄罗斯不会接受这个价格上限,但怎么回应,俄罗斯需要具体分析。

俄罗斯常驻维也纳国际组织代表乌里扬诺夫则警告:“从今年开始,欧洲将没有俄罗斯石油。”

为什么?

因为俄罗斯此前就警告,谁制裁俄罗斯,就不给谁俄罗斯石油。看到底俄罗斯狠,还是欧盟更厉害。

有意思的是,西方国家一致叫好60美元限价,俄罗斯愤怒,乌克兰也很生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办公室主任耶尔马克认为:有必要将限价降到30美元,这才能更有效摧毁“敌人的经济”。

泽伦斯基也说,“逻辑很明显:如果俄罗斯石油的价格限制是60美元,而不是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谈到的30美元,那么俄罗斯的预算每年将获得约1000亿美元。”

换句话说,60美元,你们太软弱了;俄罗斯石油,应该最高只能卖30美元。

制裁有效果吗?

虽然俄罗斯表现得不屑一顾,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制裁,还是有些威力的。

哪怕俄罗斯真不出口一滴油给西方国家,但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俄罗斯石油,承运的油轮,可能注册地在西方国家;承保的保险公司,一般都是西方国家掌控,它们会受到西方制裁的影响。

西方,必然会承受制裁带来的痛苦;但俄罗斯石油,这样肯定卖不出高价,蒙受严重的出口损失。

这个世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石油收入,俄罗斯无疑会遭遇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也自然无法支撑这场烧钱的俄乌冲突。

俄罗斯会怎么办?

不排除几种可能性。

第一,制裁被掏空。

很简单,按照西方的测算,俄罗斯为促进石油出口,已经在打折,目前大概在每桶65美元,所以目前限价影响还不太大;如果国际油价继续走跌,那60美元的限价,基本就是形同虚设,更多是一种羞辱。

第二,坚决的反制。

你制裁俄罗斯,那俄罗斯就不出口石油给你。短期内,西方会咬牙坚持。但时间一长,你看吧,西方肯定会内讧,波兰你不需要石油,但德国和法国需要啊,俄罗斯也不是省油的灯,肯定不忘加把火拱一拱。制裁也就无法执行下去。

第三,卖给第三方。

以前是卖给欧盟和西方,以后是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地。事实上,西方本来打算全面禁运俄罗斯石油,就是看到根本禁不了,尤其印度等国不答应,才搞出了个最高限价。如果印度等国能够大量进口,自然就缓解了西方制裁的压力。

第四,重塑石油格局。

西方最有力的武器,还不是购买力,而是石油美元。石油以美元计价,石油运输通过西方保险公司。但这样动辄制裁,显然也让全世界警惕,必须加快远离石油美元。这将促成最深远的一种变化,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迹象。

第五,普京的下一步。

不排除谈判,那谈判就有条件,西方你必须取消石油限价;可以是继续打,谈判桌上得不到的筹码,战场上是不是可以?看俄罗斯方面的暗示,普京将“在适当的时候”,将访问已被列为俄罗斯领土的乌东顿巴斯地区。

西方出台最高石油限价,这是对俄罗斯的极大羞辱;但普京去乌东地区,你看吧,肯定是对乌克兰对西方的一种极大刺激。

俄罗斯是发达国家吗

俄罗斯不是发达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不仅要看工业化水平,还要看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人类发展指数。

俄罗斯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如马来西亚、土耳其和巴西,同属于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俄罗斯缺乏一个发达国家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和开矿产。同样,波斯湾的石油国家也没有资格成为发达国家,尽管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很高。

发达国家的社会往往具有社会凝聚力。发达国家通常是开放的社会,有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中产阶级,他们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而俄罗斯的社会不具备这样的特征。我们今天看到的发达国家将是高科技消费驱动的社会,而俄罗斯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

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甚至有可能在各方面超过俄罗斯。这些国家包括巴西、墨西哥和智利。

扩展资料

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又称已开发国家和先进国家。是指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又称作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生活品质。?

借由开发自然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但未必属于发达国家(比如文莱、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国)。

发达国家大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也就是商业)为主要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大都处于工业化(制造业,也就是工业)时期,未开发国家则还在农业时代。

全球的发达国家共31个,分别为:?

欧洲: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奥地利、瑞士、挪威、冰岛、丹麦、瑞典、芬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马耳他、塞浦路斯。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

百度百科-发达国家

只有200万人口的立陶宛是如何脱离50年的苏联统治的?

28年前的今天,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国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与拉脱维亚、白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接壤。面积6.52万平方公里。边境线总长1846公里,其中陆地边境线1747公里,海岸线99公里。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重大对苏联的影响最大。1991年9月6日,新上任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同意包括立陶宛在内的多个盟国脱离前苏联独立。

此时的立陶宛已经在苏联的统治下生活了五十多年。在正式独立之前,立陶宛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独立。俄罗斯的同意只是一种形式。

说起立陶宛和苏联的恩怨,还得从19世纪说起。在沙俄时代,苏联领土迅速扩张,立陶宛此时被沙俄占领。

1917年,沙皇俄国被推翻,苏联正式成立。新苏联为了尽快摆脱一战,单方面与德国和谈,割让100万平方公里领土。苏联和德国停止了战斗,包括立陶宛。

几个月后,德国战败,苏联趁机宣布之前的合同无效,但割让的领土无法收回。这时,立陶宛已经宣布独立。

1939年,德国闪电战波兰,二战爆发。英法忙于抵抗德国,无暇顾及其他。苏联借此机会入侵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世界两大霸主之一,立陶宛等被苏联非法占领的国家正式成为苏联的盟友。但是这些被占领的国家不承认。他们总是在寻找独立的机会。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历任***的执政原则不同。苏联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国力看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濒临崩溃。尤其是国际油价下跌后,苏联丰富的石油优势不再明显。此时,苏联经济开始负增长,苏联摇摇欲坠。

波罗的海国家意识到他们独立的机会已经到来。三国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远高于苏联所有盟国,也不比英法让步多少。

1989年东欧八国发生颜色革命,苏联国内外。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举行“波罗的海之路”示威游行。200多万人携手组成从爱沙尼亚塔林到立陶宛维尔纽斯的650公里人链,高呼“自由”、“脱离苏联”、“俄罗斯人滚出波罗的海”等口号,由此拉开了三国独立的序幕。

1990年初,立陶宛正式向苏联要求独立。3月14日,立陶宛要求苏联军队立即“体面”撤军,否则双方将成为“敌对”国家。看到苏联富裕的立陶宛要独立,当然不同意。1990年4月,苏联开始对立陶宛进行长达74天的经济封锁,停止石油和电力供应,并要求立陶宛放弃独立主张。同年,立陶宛不堪忍受严厉的经济封锁,被迫撤回独立法案.

然而苏联已经风雨飘摇,国内矛盾层出不穷。此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突然宣布废除与苏联合并的协议,进入相对独立的过渡进程,最终将实现独立。这让立陶宛有了一丝独立的希望!

面对苏联日益严峻的形势,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月7日开始的一周内再次加强了对立陶宛的控制。这一行动比去年春天的更具威胁性。国防部宣布将派遣一支伞兵先遣队前往立陶宛,表面上是为了

莫斯科支持的联合阵线在维尔纽斯组织了示威游行,抗议立陶宛提高零售价格。当议会兰茨贝吉斯宣布推迟涨价时,总理普隆斯基涅赫提交了辞呈,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随即接受了她的辞呈。此时,戈尔巴乔夫利用维尔纽斯的政治混乱,向立陶宛人发出最后通牒。

戈尔巴乔夫1月10日颁布总统令,将日益紧张的局势完全归咎于立陶宛人,指责他们违反宪法,侵犯,企图恢复“资产阶级”制度。总统令命令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立即完全恢复苏联和立陶宛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宪法,并废除以前通过的所有违宪法令”。

立陶宛不可能接受戈尔巴乔夫的苛刻要求。这一总统令的唯一目的似乎是为使用武力提供借口。

事实上,没等立陶宛答复,1月11日,也就是总统令发布的第二天,苏军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占领维尔纽斯的一些建筑。这些建筑曾经属于***和***控制的准军事“公共”组织。现在它们被立陶宛安全官员使用,还有一个新闻中心。立陶宛实行军事管制,与外界的通讯基本中断。

同一天,立陶宛成立了“救国委员会”,“将承担共和国的命运”。救国委员会要求与莫斯科对话,但莫斯科的答复是“戈尔巴乔夫总统正在吃饭”。

1991年1月12日,立陶宛“救国委员会”利用残存的警校和安全部队组建立陶宛独立武装力量,并动员了部分接受预备役训练的大学生。它的任务是保卫尚未被占领的电视台!

1991年1月13日,苏联再次取武装行动,占领了维尔纽斯的电视塔。在此过程中,14人死亡,700多人受伤。自称的“救国委员会”声称已被推翻,但最终未能占领最高苏维埃和其他机构。

1991年苏联“八一九”后,叶利钦将苏共和俄共的全部财产收归俄罗斯所有,苏军、内务、安全、外交、金融等重要部门改组。叶利钦接管了苏联国家银行。戈尔巴乔夫下台了。

1991年9月6日,苏联最高权力机构——委员会正式承认立陶宛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立陶宛于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来许多问题和矛盾。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反苏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战略终于在八九十年代对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扩展资料:

对俄罗斯(包括波罗的海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三)。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灾难。许多地区陷入自然经济状况。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完整性。国家及其结构和体制极为薄弱。腐败盛行。技术、复杂生产和整个科学流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入“第三世界国家”行列。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制度和卫生体制遭到破坏。?

19年7月,《独立报告》公布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显示,十分之九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赤贫状态。到2008,俄罗斯的GDP几乎没有超过1989的水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联解体